1.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剧院大事记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文化事业。宁夏京剧团的光荣历史充分展示了我们党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先进文化宣传、动员、组织人民群众,推动社会进步,使文化事业成为革命历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宁夏京剧团的前身萌芽孕育于北伐革命军,诞生喋血于抗日烽火,成长活跃于解放战争,繁荣壮大于新中国,奉献发展于大西北。


(一)中华国粹  烽火相传

早在1927年北伐革命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实现第一次合作,留日归来的共产党人周逸群受周恩来指示,率领以中共党员为骨干的宣传队,来到贺龙将军担任师长的国民革命军第九军第一师,宣传马列主义和中共的政治主张,发展中共党员。周逸群率领的这支宣传队,就是“战斗”剧社的前身,被贺龙誉为“北伐大炮队”。


1927年汪、蒋叛变革命,贺龙毅然投身共产党。8月1日我党领导了南昌起义,周逸群领导的宣传队遂成为起义军宣传队。起义失败后,贺龙担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宣传队又成为红二军宣传队,在根据地艰苦卓绝地宣传革命思想。蒋介石围剿红军根据地,长征途中,贺龙亲自将宣传队命名为战斗剧社。战斗剧社克服艰难险阻为部队演出节目,鼓舞士气,一大半成员牺牲在长征路上。


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红二方面军改编为第八路军120师,“战斗”剧社重新充实人员成为八路军120师“战斗”剧社。1938年,120师又正式组建了“战斗平剧社”(当时北京叫北平因而京剧叫平剧),成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军队的第一个师级京剧团。120师东渡黄河,驰骋于晋察绥,痛击日寇。战斗平剧社前期战斗动员,胜利后宣传激励军民,碾转于炮火中,不时有人牺牲。


1942年初春,120师战斗平剧社奉命赴延安演出。毛主席、周恩来等中央领导观看了演出并接见了他们。5月23日,毛主席发表具有深远意义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战斗平剧社代表参加了座谈会。


同年10月,中央决定,以战斗平剧社成员为主,与延安鲁艺平剧团联合组建了著名的延安平剧研究院。毛主席为成立专刊题词“推陈出新”,并亲自指示编演《三打祝家庄》。


1945年,解放战争开始。为活跃晋绥革命老区部队文化,延安评剧院再将“战斗”平剧社分出,扩建为晋绥军区平剧院。是年夏,晋绥平剧院改称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区平剧院,简称五省联防平剧院,西渡黄河,迁往延安。


1949年2月,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区改编为西北军区,平剧院遂改称西北军区平剧院。


1950年2月,西南军区正式成立,西北军区京剧院奉命南下,开赴重庆,与公安部队京剧团合并,改编为西南军区政治部京剧院。


1954年,中央军委撤销各大军区建制,西南军区撤销,西南军区京剧院于1955年与总政治部京剧团合并,同年底,总政治部京剧团集体转业,被编为中国京剧院四团。但仍由总政管理,继续为部队服务。形成由中央文化部和总政治部双重领导。


195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为支援西部建设,繁荣和丰富少数民族地区文化,该团整建制调至宁夏。全团数百名演职员和家属,毫不犹豫舍弃首都的繁华先进来到偏僻落后的宁夏。


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洗礼,宁夏京剧团的先辈们舍生忘死,用文艺的武器鼓舞斗志,用血汗乃至生命积淀了我军的战场文化,并形成了部队文艺团体特有的过硬作风和光荣传统。如今,70余年过去了,这支队伍依然活跃在祖国大地。


(二)精英荟萃  人才辈出

历经数十年海纳百川,千锤百炼,宁夏京剧团的前辈们无疑成为新中国文化事业开拓大军中的重要成员。曾在延安平剧院工作过的崔嵬、阿甲、华君吾、杨绍萱、罗合如、李伦、张东川、魏晨旭、张一然、任桂林﹑陶德康、陈冲、金紫光、薛恩厚、王一达、肖甲、石天等一批干部成为党和人民的宝贵财富。建国后,都担任我国各级文化戏剧部门领导,或者成为我党的文艺理论家、剧作家、艺术家。


由于广纳人才、团史悠久,宁夏京剧团汇集了众多的京剧流派和30余名在全国享有盛誉的表演艺术家、戏曲教育家和演奏家。以阵容坚实、行当齐全、剧目丰富、技艺精湛、作风严谨、勇于创新而享有盛誉。这里简介如下:


李鸣盛——杨派(杨宝森)艺术的优秀继承者。在继承流派的基础上善于吸取众家之长。借鉴马连良先生的清新唱腔和飘洒做工塑造人物,又结合谭富英先生犀利、铿锵的念白和威武、刚健的气势,刻划角色。在现代戏中,他大胆突破行当,运用了京剧花脸和红净的唱念、表演,成功地创造了乌豆这个角色,因而在1964年全国京剧现代戏汇演时,博得了京剧界和观众的高度赞扬。晚年热心培养年轻演员,近年活跃在京剧舞台的于魁智即受教于李鸣盛。


王吟秋——京剧程派艺术创始人程砚秋的得意高足。以凄清哀婉、缠绵悱恻的唱腔和华妩、优美的水袖、身段而受到观众赞赏。成功地塑造了众多不同类型的古代妇女形象。他的嗓音圆润、吐字清亮、韵味醇正、扮相清秀,表演细腻,动人心弦。他的精湛艺术,给宁夏和全国程派艺术爱好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李丽芳——著名京剧梅(兰芳)派演员。12岁学戏,16岁登台。擅长青衣,兼演刀马旦。嗓音宽亮、柔和,善于表演。演出多部传统戏主角都很成功。在宁夏京剧团排演的《杜鹃山》中出色地塑造了柯湘这一角色。后来,她由宁夏调到上海排演《海港》,扮演方海珍,给人们留下的印象更为深刻。


郭元汾——郭春山先生的长子,著名花脸演员。“富连成”科班第六科学生,工铜锤。他天生一副黄钟大吕般的嗓子,唱腔酣畅淋漓、简练老当。他主演的《除三害》等戏工架大方,行腔吐字气势磅礴,声震屋瓦,一曲唱罢,观众仍有余音绕梁之感。


王和霖——著名马派艺术优秀继承人之一。11岁入北平中华戏曲专科学校学戏,宗余(叔岩)派。后经校长焦菊隐介绍拜马连良为师。他身段潇洒、做工细腻,早在三十年代末便以“小马连良”之称而蜚声平、津、沪等大城市。晚年培养多名京剧接班人,如朱宝光、高彤都是他的弟子。


班世超——5岁学艺,6岁进富连成科班世字科,攻刀马旦、武旦,受业于武旦名宿九阵风(阎岚秋)、徐天元等。1938年出科后,即与叶盛章搭班,后又与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马连良、谭富英等同台,与盖叫天、周信芳、李少春等合作,得益甚多,技艺精进。不到二十岁便誉满大江南北。


李蓉芳——7岁学艺。从文子芳学艺青衣花旦,从刘生祥习武功。12岁在东北各地登台演出。返京后又从李世芳、陶玉芝问艺,请黄天麟为其吊嗓。曾于金少山、唐韵笙、筱翠花、奚啸伯、李盛藻等名家同台演出。1947年8月,梁小鸾、李蓉芳、童葆苓、言慧珠被选举为“四大伶后”。 


俞鉴——著名女武生演员。9岁开始跟江南名武生王其昌学戏,工短打武生。她主演的《十八罗汉斗悟空》等戏,以精湛的技艺而博得观众的好评。她扮相俊美、嗓音清脆,功底深厚,《乾元山》一剧成为她的代表作之一。她直到68岁还活跃在京剧舞台,成为全国硕果仅存的“女猴王”。


郭金光——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毕业于北平中华戏曲专科学校金字班,是名武丑教师陆喜才的得意弟子。因其翻扑跌打轻捷矫健,尤其所翻跟斗迅疾多变、轻如飞燕、落地无声,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就被誉为“筋斗大王”,在京津沪颇有影响。几十年里为宁夏和全国各地培养学生不计其数。


殷元和——国家一级导演兼架子花脸和武丑演员。7岁入“富连成”学艺,出科后便参加了革命,后又在中央戏曲学院进修。他功底深厚、能戏甚多,善于塑造各种不同类型的人物形象,表演细致、刻划入微。他在武丑戏中,身手矫健,翻跃轻捷。演花脸戏,形象生动、情技交融。在全国各种评选中多次获得导演一等奖和表演一等奖。 


蔡宝华——著名武生演员兼导演。是尚派武生创始人尚和玉的学生,早年在天津“稽古社”坐科学艺,十几岁便在舞台上崭露头角。他扮相威武英俊,功底扎实深厚,嗓音高亢嘹亮。不仅擅长短打,还擅长靠戏。


李荣安——著名小生程继先的得意弟子。他8岁向陈富康学戏,9岁入“长庆社”习武丑,14岁入尚小云主办的“荣春社”习武生、武丑、旦角、小生,能文善武。他表演细致,注意人物性格的刻划,能较准确地把握住角色的内心世界,并在翎子上功夫颇深。


还有张正武、王天柱、刘元鹏、田文玉等,都曾是宁夏京剧团的骨干。张正武以擅演猴戏而著称,10岁入上海戏剧学校习武丑,1955年在世界青年联欢节上主演《闹龙官》荣获金质奖章;王天柱是著名京剧武生演员,长靠、短打、猴戏都有较深的造诣。


乐队中也是名手荟萃,造诣很深。鼓师马玉山、马玉河,马玉芳“马氏三雄”,大哥马玉山,是全国著名京剧鼓师,尤以擅打武戏而享名;二弟马玉芳,工大锣,并擅长操琴;四弟马玉河,鼓师兼工铙钹。弟兄三人在同台伴奏时,珠联璧合,不同凡响,一个“缓锣”(开戏时的前奏)就能博得观众满场彩声。琴师罗万金,青年时期曾为言菊朋、马连良等人伴奏,获有“月琴大王”的美称;琴师高月波,师从著名琴师杨宝忠,曾先后给谭元寿、童葆苓、郭元汾和李鸣盛操琴;琴师王鹤文,也是著名琴师杨宝忠的学生,不仅能拉杨派戏,对谭派、马派、余派戏也能胜任。著名琴师钟世章、李奘图、李门、李超都曾在这里洒下辛勤的汗水。


宁夏京剧团还有一批在戏曲界里颇有声望的教师。如当年素有“盖三省”之称的著名武生老前辈盖玉亭,有坐科于“富连成”的花脸教师梁连柱、名武花脸教师樊富顺、名老生教师李盛荫、名旦角教师苏盛琴、名花脸教师谭世英和武戏教师白元杰、武生教师高韵笙、老生教师张桂枝及毕业于中国戏曲学校的优秀青年武旦教师梁九荣等。

宁夏京剧团先后培养了四批京剧艺术人才,使京剧艺术后继有人,先后又涌现出一批深得观众赞赏的中青年演员。如李业德、梁嘉禾、谷春才、王志怡、高恩福、刘海英等。


特别是老一代演员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父子、母女乃至爷孙,三代京剧人在宁夏京剧团坚守弘扬国粹的这方阵地。如李鸣盛的两个儿子都留在宁夏京剧团;“女猴王”俞鉴的儿子苏京平,继承了母亲的全部绝活儿,成为宁夏京剧团新一代猴王;郭元汾的儿子郭柱成为宁夏著名导演;谭世英之子谭少英在全国京剧青年电视大奖赛中获花脸组第一名;谭鑫培第六代传人、谭元寿的侄子谭建也是团里的导演;老鼓师王惠生的孙子王皓如今挑了团里鼓师的大梁。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宁夏京剧团还先后为国家院团、部队艺术团体和兄弟院团输送了艺术人才上百人,为北京、内蒙古、甘肃、山西、陕西、广西、河南、西藏、青海等省区兄弟剧团代培青年演员百余人,为宁夏当地其它艺术团体培养大批人才。


(三)硕果累累  屡获殊荣

从1942年一直到解放,宁夏京剧团的前辈们多次为毛主席和中央领导们演戏。


1947年12月,中共中央在陕北米脂县杨家沟召开重要要的“十二月会议”。晋绥军区平剧院受命为会议演出。毛主席接见了全院同志并作了重要讲话。周恩来看完戏与晋绥评剧院的同志纵论戏剧改革。


在延安时期,宁夏京剧团的前辈们排演了新编历史剧《红娘子》、《从开封到洛阳》和《北京四十天》,被人们称为“闯王三部曲”。这三部戏从延安演到西安、演到西南,在全国引起瞩目,受到了毛主席和贺龙同志的表扬。


1949年7月,党中央在和平解放的北平召开第一次全国文代会,会上,晋绥评剧院得到表扬。


新中国建立后,该团又在鼓舞慰问剿匪、海防、抗美援朝、青藏公路建设的英雄们以及新中国的外交活动中屡建新功。


多年来,该团先后排练演出的优秀传统剧目有310余部,上演保留剧目多达140余部。其中《闹龙宫》、《乾元山》、《三岔口》、《除三害》、《盗库银》、《霸王别姬》、《钓金龟》、《十八罗汉斗悟空》等剧目久演不衰。曾代表中国先后赴亚、非、欧、美四大洲34个国家访问演出。


几十年来,宁夏京剧团创作演出,硕果累累,屡获殊荣。1956年,《闹龙宫》一剧获第五届世界青年联欢节金奖。1958年11月,在西安举办西北五省文艺会演,宁夏京团新编神话剧《红色卫星闹天空》、现代戏《林海雪原》曾轰动西北剧坛。1960年,宁夏京剧团被评为全国红旗单位,班世超代表剧团出席了全国文教群英大会。


1964年,全国京剧现代戏会演,宁夏京剧团演出的《杜鹃山》引起轰动,该剧成为全国京剧版本首创,周总理看后给予高度评价。对此,中国《戏剧电影报》进行了详实报道。


1985年,《乾元山》一剧获第十三届迦太基国际民间艺术联欢节最佳团体奖。


1987年全国第一届京剧青年电视大奖赛,宁夏京剧团演员荣获花脸组第一名。


由于团史悠久,宁夏京剧团汇集了众多的京剧流派,这些流派代代相传,京剧主要流派在宁夏京剧团均有传人或传承者。剧团一直追求继承与创新并举的发展之路,创作排演新编历史剧目及大量优秀现代京剧。如《康熙访宁夏》、《秦琼让印》、《秦英出征》、《人鬼鉴》、《大夏春秋》、《海瑞训虎》、《白毛女》、《智擒惯匪坐山雕》、《重生》、《刹刀见红》、《爱甩辫子的姑娘》、《孔繁森》、《银龙破雾》、《山中那十九座坟茔》、《三伏马天武》、《凤凰城》等。


同时还结合当前社会反映强烈的未成年人教育问题,创排了适合中小学生观看的《石壕吏》、《卖炭翁》、《景阳冈》等优秀传统剧目,依据小学课本创排了《红军叔叔过草地》、《东郭先生和狼》、《金色鱼钩》等优秀京剧课本剧,给古老的京剧艺术赋予以鲜活的生命。2000年宁夏京剧团获全国儿童剧优秀剧目《课本剧》特别奖,并同时荣获两项个人表演奖。


在新的时代变迁中和市场经济转轨中,随着各种文化娱乐形式的不断出现,包括京剧在内的传统戏剧艺术市场严重萎缩。而地处西北腹地小省区且缺乏传统观众的宁夏京剧团面临的市场更狭窄。宁夏京剧团在只拿60%工资拨款、没有任何经费极为艰难的情况下,继续发扬老四团精神,在演出市场萎靡的情况下奋勇拼搏。广大演职员团结一心,互相帮助,坚持工作,坚持练功、排戏,积极探索出路,始终坚守阵地,深化机制改革和大胆艺术创新,一如既往为继承与振兴京剧事业不懈努力。剧团不惜举债创排新剧目,积极争取政府指令性演出项目和努力开拓团体演出市场,逐步摆脱了困境,走向了新的发展之路。


2004年12月,宁夏京剧团与银川市杂技团新排传统神话剧《新闹龙宫》,荣获全国儿童剧优秀剧目特别奖和第四届中国京剧艺术节特别大奖。来自国家文化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等部门和单位的老艺术家们观看后十分感慨,称赞:全国能演猴戏的剧团已经不多了,宁夏京剧团在京剧演出市场不景气的大环境下,能保持北派猴的优秀表演技巧,十分难得。2005年“六一儿童节”,该剧目成为少儿京剧晋京展演剧目。2005年至2010年该戏在中央电视台先后播出40余次,是国内各类剧种、剧目中少有的。


仅2005年以来,就创排演出了五部大戏、四台折子戏、三台综合节目,赴全国15个省市区巡演,创出了每年演出250场以上,6年连续演出1500余场的奇迹,观众达350万人次以上。


2005年8月创作演出大型音乐情景京剧《红绿灯•斑马线》荣获首届宁夏文化艺术节“新剧目”奖。该剧配合宣传我国交通法律、法规、条例,反映人民交通警察的工作现实和生活的情景。运用新颖别致、灵活多样的表演形式进行演出,使观众认识到人身的价值,增强公民遵守交通法规的意识,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此剧成为宣传《新交通法规》的重头戏。


2005年底,宁夏京剧团被评为全国省级重点京剧院团。


2007年,宁夏京剧团聘请目前我国一流剧作家戴英禄、邹忆青创作剧本。以海峡两岸京剧梨园世家文化艺术交流、情感纠葛为主题的大型现代新编京剧《海上生明月》问世。新颖的构思和厚重的历史责任感,使该剧在编剧阶段,就打动了国台办有关领导。剧本经8次修改后,最终通过了国务院台办宣传局审阅。2007年12月8日,中宣部文艺局、国台办新闻局、文化部艺术司的有关领导与宁夏党政军政协主要领导一同在银川审看了该剧,领导们赞许有佳。认为:“以现代京剧艺术形式表现两岸同胞骨肉亲情,此为首例。该剧不仅主题鲜明,积极向上,而且在表演、场景调度、唱腔设计、音乐制作上新颖别致、明快多样,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特别在对台宣传工作上将会发挥特有的其他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 全国政协委员武季梅、孙毓敏、刘秀荣、张观看该剧后,以极大的热情联名写信,向全国政协秘书处推荐该剧进京演出。


2008年初,全国政协和文化部艺术服务中心向宁夏文化厅发出正式邀请函,邀请《海上生明月》赴京,于2008年3月14日至30日在全国政协礼堂和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礼堂为“两会”共演出8场。邀请在京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各部委领导及工作人员、国外驻华使节及有关单位等观看,并安排在央视戏曲频道录制、播出。


2008年,《海上生明月》荣获第五届中国京剧艺术节银奖。


2010年初,在中华民族盛大传统节日春节的前夕,宁夏京剧团应台湾唐龙文化艺术公司邀请,组织57人的演出团队赴台,送去宁夏人民对台湾同胞的深情厚谊。他们带着演绎两岸血脉文化情的现代京剧《海上生明月》,进行为期15日的交流与演出。这在西部京剧界尚属首次,也是迄今我区专业文艺团体中一次性赴台演出人数最多的,而且是国内第一个携现代京剧赴台交流演出的院团。以京剧艺术为桥梁,收到了弘扬中华国粹、促进两岸文化交流、加强两岸同胞感情、深化“两岸一家亲”共识的良好效果。台湾23家媒体进行了报道。


访台期间,剧团在台北“国父纪念馆”、台湾艺术大学和台中县立屯区艺文中心演出4场,每一场演出都引起台湾观众的强烈共鸣。演出中,每当听到“两岸一家亲”的台词,台下便爆发出经久不息的掌声。演出结束后,观众久久不肯离去,有些观众拥到了台前,与宁夏来的亲人握手、交谈,有的人哽咽,有的人啜泣。一位姓赵的老先生连看两场,眼含热泪对宁夏京剧团的人说:“《海上生明月》演出的故事就像我人生的翻版。我们感同身受,希望国家早日团结、安定。”海峡两岸无数人都有过类似戏中故事那样的经历,一位姓朱的先生留下名片索要该剧的CD。


交流活动中,宁夏京剧团与台中市文化局、台湾艺术大学、台湾国光京剧团、台湾唐龙文化艺术公司的同行进行来人多形式的友好交流,共议两岸文化的源与流。台湾艺术大学、台中文化局负责人表达了再次邀请宁夏京剧团来台湾进行文化交流演出的愿望。


愿望很快变为现实。2010年12月5日至20日,宁夏京剧团应邀携大型神话京剧《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再次赴台湾进行文化交流演出。63名演职人员将为台湾人民献上丰盛的京剧大餐,继续为增进海峡两岸人民情意和文化交流尽心尽力。


2008年在百忙中创排演出了反映红军长征过宁夏六盘山壮举的事迹《小红军与回回娃》,当年演出60余场。


2009年4月创排演出了新编大型神话剧《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当年演出50余场。


2009年9月创排演出了反映宁夏历史文化的新编历史剧《秦始皇与朝那湫》,当年演出50余场。


来宁50余年,宁夏京剧团扎根西北,辗转中华大地,足迹踏遍祖国所有省市区(包括港澳台),对促进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中外文化交流、增进国际友谊做出了突出贡献。


而从1938年八路军120师的战斗平剧社成立迄今,则70余年过去了。70年风雨征程,70年阴晴圆缺。其间,迭宕起伏,生命变迁,感人肺腑的故事。宁夏京剧团的历史就是一部红色国粹可歌可泣的历史,是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及共和国建设改革发展历史画卷浓墨重彩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