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京剧起源

京剧是我国的国粹,是流行于全国的重要剧种之一。它是通过汉剧、徽剧、昆曲、秦腔相互影响,并吸收了一些民间曲调,逐渐融合、演变,发展而成的。

四大徽班
1790年徽班“三庆班”入京为乾隆的八旬“万寿”祝寿。继此,许多徽班接踵而来,其中最著名的有三庆、四喜、春台、和春,习称“四大徽班”。

“四大徽班” 同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演出。在不断的同台演出中,逐步以徽调的“二簧”和汉调的“西皮”为基调,又吸收昆曲、秦腔以及梆子等戏曲的曲调、演技,揉和在一起,形成一种新的戏种——京剧。

四大徽班在演出上各具特色,当时有这样的赞誉:“三庆的轴子,和春的把子,四喜的曲子,春台的孩子”。“轴”音“咒”,三庆班擅演有头有尾的整本大戏;“曲子”是指昆曲,意思是说四喜班擅演昆腔剧目;“孩子”指童伶,说春台班的演员以青少年为主;“把子”指武戏,意思是说和春班的武戏火炽,最受欢迎。 


京剧的服饰
帝王及高、中、下级官员的穿着,以不同颜色标志品级高低,黄色最尊。有时依年龄分,老者绛色,少年红色、粉色。书生用素蓝,贫士用黑色。

团龙蟒的应用范围很广。团龙纹样严谨规整,装饰性强,显得文静,沉稳。在布局上呈对称形式,全身计十个龙团,以流云、八吉祥插底作陪衬。红色团龙蟒为身份高、性格文静的人物所用,如皇叔刘备、驸马陈世美、巡按王金龙等。绣活多采用绒绣或圈金绒绣,蟒水为弯立水。

百团龙蟒 白色是具有素雅、圣洁美感的中性色。白色团龙蟒一般用于英俊儒雅的青年武将(如武小生行当的周瑜)或正直英武的中年武将(如老生行当的徐延昭),给人以潇洒清秀之感。多采用俊雅清丽的绒绣,弯立蟒水。凡穿蟒的人物,加用靠领(三尖领),即表示此人是武将,这就是京剧服装特有的一种艺术语汇。

西楚霸王项羽专用。黑色平金绣,最显著特点是靠肚下端缀有黄“网子穗”。此乃近世霸王靠的形制,远从金少山、近至袁世海均用此制。清代宫廷演剧,“霸王靠”绣象鼻,甲片为方形,那种古老形制已被淘汰

用于书生、秀才。绒绣枝子花(角隅纹样),纹样简洁鲜明,布局均衡,服色十分突出,给人以清秀洒脱之感,衬托出人物文静风流的性格和气质。色彩淡雅明快。

“开氅”属于便服。用于高级武将权臣在非礼仪场合(军旅、家居)。因为这种服饰气派很大,所以为了强化表现力,也用于戏剧主角的某类人物,如占山为王的寨主,武艺高超的大将及侠士等。其形制是:大襟、大领、氅长及足,带“摆”,有缘饰。主要纹样为狮、虎、豹、象等走兽(武将专用),尤以“双狮绣球”纹样最为典型。“狮开氅”多为绿色,大缎料,绒绣,衣边及袖口镶4寸左右的宽边(波线式),满绣装饰纹样。

皇后、贵妃专用。明黄色。绒绣团凤。下身内系百折裙。   

用于有身份的老年妇女。在京剧服装中,虽老妇或青年少妇都用团花帔,但帔的领式略有不同。按年龄上程式性,老妇的帔领底端为齐头(与男式帔相同。不宜用“如意头”)。    

形制似色褶子,但尺寸略短,而且领子可以绣花。它用于书童这一类型人物。正因为它是较短的褶,所以又叫“小褶子”。

京剧脸谱
脸谱不仅是中国戏曲的象征,也是中国文化的象征。
脸谱用以象征人物的品质性格 可以帮助观众理解剧情 
脸谱共分为 黑脸  蓝脸和绿脸 红脸  黄脸和白脸 金脸和银脸

净角红色脸:红色一般表示所饰人物忠勇正直,如关羽、关泰.
荆柯 吴汉 程普 孔秀 姜维 赵匡 胤庞统

黑脸:用黑色脸的一般是面貌丑陋,性情猛直的人物,比如猛张飞。包公也用黑脸,是由于传说中他的脸色黝黑,从而又引申到表示铁面无私。另外,包公脑门上勾了一个月牙形花纹,一般说法是他能下阴曹地府断案。

白脸:白脸又分水白脸和油白脸。水白脸表示阴险奸诈、善用心计,如曹操、赵高、严嵩等;油白脸又多为刚愎自用的狂妄武夫,如马谡、高登等;白脸多用于反面人物,但也有例外,如鲁智深、杨延德(杨五郎)等 .

金脸银脸:金银脸一般用于神、佛、鬼怪,给人以虚幻之感,如二郎神、金翅鸟等,也用于一些英勇无敌的将帅或番邦将领;如李元霸、金兀术等。

蓝脸:表示刚强、粗犷、骁勇、桀傲不驯  , 如马武、单雄信、窦尔敦、吕蒙等 。

绿脸:象征刚勇强横 猛烈暴躁等性格 如青面虎张青、太史慈马强、程咬金等

脸谱的起源与发展 
脸谱艺术的发展与中国戏曲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大约在十二至十三世纪的宋院本和元杂剧的演出中,就出现了面部中心有一大块白斑的丑角脸谱。净角脸谱相传在中国戏曲发展之前,南北朝和隋唐(公元420-907)乐舞节目中就有了“假面歌舞”,这假面具就是脸谱的鼻祖。 
   
直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贵州省星义地区布依族村民喜爱的古老地方戏,仍有戴艺术面具演出的习惯,这可算是脸谱历史中的活化石。但随着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戴艺术面具演戏越来越不利于演员面部的表演,艺人们就用粉墨、油彩、锅烟子直接在脸上勾画,这样就逐渐产生了脸谱。


京剧脸谱的分类 

1、整脸:一种颜色为主色, 以夸张肤色,再勾画出 眉 眼 鼻 口和细致的面部肌肉纹细。 

2、三块瓦脸:又称“三块窝脸”,是在整脸的基础上进一步夸张眉、眼、鼻的画片, 用线条勾出两块眉,一块鼻窝,所以称“ 三块瓦脸”。其中又再 分“正三块瓦” “尖三块瓦” “花三块瓦” “老三块瓦”等。 

3、十字门脸:由三块瓦脸发展出来,特点是 将三色缩小为一个色条, 从月亮门一直勾到鼻头以下,用这色条象徵人物性格。 主色条和眼窝构成一个“ 十”字,故名“十 字门脸”,又分“花十字门”、“老十字门”。 

4、六分脸:特点是将脑门的主色缩为一个色条,夸大眉形,白眉形占十分之四,主色占十分之六。“六分脸”也称“老脸”。 

5、碎花脸:由“花三块瓦脸”演变而来,保留主色,其他部位用辅色添勾花纹,色彩丰富,构图多样和线条细碎,故称“碎花脸”。 

6、歪脸:主要用来夸张帮凶打手们的五官不正, 相貌丑陋, 特点是勾法不对称, 给人以歪斜之感。 

7、僧脸: “僧脸”又名“和尚脸”。特征是腰子眼窝 花鼻窝 花嘴岔,脑门勾一个舍利珠圆光或九个点,表示佛门受戒。 

8、太监脸:专用来表现擅权害人的宦官 ,色彩只有红白两种 ,形式近似“ 整脸 ”与“ 三块瓦脸 ”, 只是夸张太监的特点;脑门勾个圆光,以示 其阉割净身,自诩为佛门弟子。 脑门和两颊的胖纹,表现出养尊处优 脑满肠肥的神态。 

9、元宝脸:脑门和脸膛的色彩不一,其形如元宝,故称“元宝脸”。分“ 普通元宝脸 ”、“倒元宝脸”、“花元宝脸” 三种。 

10、象形脸:一般用于神话戏,构图和色彩均从每个精灵神怪的形象特徵出发, 无固定谱式。画法要似像非像,不可过于写实,讲究“意到笔不到”, 贵在 “传神”,让观众一目了然,一看便知道何种神怪所化。

11、神仙脸:由“整脸” “三块瓦”发展而来,都用来表现神、佛的面貌 ,构图 取法佛像。主要用金、银色,或在辅色中添勾金、银色线条和涂色块 ,以示神圣威严。 

12、丑角脸:又名“三花脸”或“小花脸”,特点是在鼻梁中心抹一个白色“豆腐块”, 用漫画的手法表现人物的喜剧特徵。 

13、小妖脸: “小妖脸”表现的是神话戏中的天将 小妖等角色。这两种脸谱又名“随意脸”。 

14、英雄脸: “英雄脸” 不是指杰出人物的脸,而是指扮演拳棒教师和参与武打的打手的脸。

脸谱图案非常丰富,大体上分为额头图,眉型图,眼眶图,鼻窝图,嘴叉图,嘴下图。每个部位的图案变化多端,有规律而无定论:
包拯  黑额头有一白月牙,表示清正廉洁。  孟良  额头有一红葫芦,示意此人爱好喝酒。    巨灵、煞神、金钱豹    有多张脸,突出其神鬼妖特色。
杨七郎  额头有一繁体“虎”字,显示其勇猛无敌。
赵匡胤  龙眉表示为真龙天子     雷公  脸谱中有一雷电纹。
姜维 额头画有阴阳图,表示神机妙算。   夏侯惇 眼眶受过箭伤,故画上红点表示。    窦尔墩,典韦 等人的脸谱上有其最擅长的兵器图案。
王延章    头画蛤蟆,表示是水兽转世。   赵公明  面画金钱,表示自己是财神爷。 北斗星君  画七星图于额上。

脸谱的色彩 
京剧脸谱色彩十分讲究,看来五颜六色的脸谱品来却巨细有因,决非仅仅为了好看。不同含义的色彩绘制在不同图案轮廓里,人物就被性格化了。

红色  一般:忠勇侠义,多为正面角色   其他:有讽刺意义,表示假好人
特例:老人显示年轻红光犹在,坏人做了点好事 
黑色 一般:直爽刚毅,勇猛而智慧。  其他:表示阴阳中的阴    用于鬼魂     肤色较黑或面貌丑陋
白色  一般:阴险奸诈,刚愎自用   其他:和尙,太监脸谱,表示老人年迈
紫色  一般; 刚正威武,不媚权贵  其他:面色不好,丑陋
黄色  勇猛,爆躁 
金色   一般: 神仙高人  其他:  猛将 
银色 神仙,妖怪 
绿色 一般;勇猛,莽撞  其他;绿林好汉 
蓝色 刚强阴险

京剧的表演
京剧是中国民族戏曲文化的集大成者,从而逐渐形成了一个与世界各种戏剧截然不同的,以综合性,程式性和虚拟性为其艺术特征的表演体系。

一桌二椅,在演员没有上场以前,桌椅只是一种抽象的摆设。如演出皇帝视朝,这张桌子便成了视朝时所需的御案;县宫坐衙,这张桌子便成了坐衙时所需的公案;朋友宴会,便成了宴会时所需要的酒席。以上是实物实用,但戏曲舞台上的桌椅还可以做代用品。比如用桌子代替山石,人要上山,就站在桌子上,如果这山很高,就用两张桌子叠起来。要跳墙,就用桌子当墙;要睡觉,将身伏在桌上,用手支住头。至于椅子所代替的就更多了。舞台上表示从矮山爬到高山去,是从椅子了再登到桌子上,椅子还可以代替窑门,代替牢门等等。

桌椅无论代表什么,都是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如戏曲中的布城虽然比较简陋,但决不追求城的真实再现。布城可以根据城的需要自由调度。

旗帜在舞台上使用很多,如正方形帅字旗、长方形三军令旗、大纛旗(古代军队里的大旗),都是表示元帅及大本营所在地的。还有水旗、火旗、风旗、车旗等等,这些旗帜是在白色方旗上绘绿色水纹、火焰、风、车轮等等。演员执旗,略微颤动,就可以表示波浪起伏、着火、起风、乘车。

虚假?真实? 
戏曲舞台上并不回避“露假”,也不要求一一写实。扬鞭以代马,摇桨以代船。在舞台上有广阔的空间供演员活动,应当细致的地方尽力描绘,不必要的场面,一个圆场就过去了,这种虚拟的方法与中国戏曲的表演风格是相一致的。 

京剧要求演员带戏上场,所谓带戏上场,是要求演员通过上场式,不但要把人物的身份、气度、特征和神韵勾画出一个鲜明的轮廓,还要带出这场戏的环境气氛,使全戏一气呵成,流畅舒展。 


群众演员,京剧界的行话叫龙套,规定八名,分做两堂,一堂四名。有人说,龙套不就是打打旗,跑跑过场吗?实际上不是这样,他们要走各种队形,又要会唱各种曲牌。通过龙套的走和唱才能把主要人物的身份,环境气氛烘托出来。 跑龙套的跑也是一门基本功,要跑得快而不乱,跑得帅而不飘。会跑、会唱、会走,还得会说。


京剧把道具叫砌末,舞台上的道具都是象征性的。马鞭子是从竹马演变过来的,元代杂剧用的竹马道具,后来随着骑马身段的丰富,感到它妨碍表演,就把竹马取消了,用马鞭子帮助演员完成骑马的身段。 演员拿着桨表示走水路,通过演员虚拟上船的表演,观众便能感觉到它是一条船。 


苏三戴上枷,就是犯人。 这布做的城就代表一座城池。 中间一张桌子,一边一把椅子就是桥。 三张桌子摞起来就是高楼。 一把椅子往台前一摆就是窑门。 书案上的砌末象真的,但它是假的,笔不能写字,信上也没有字,但它到了演员手里就成真的了。蜡,也和真的一样,可是在舞台上从不把它点燃,演员拿它走路时,又要挡着,这一挡的手势就是生活中提炼出来的。 京剧的砌末不追求模仿生活的自然形态,敢于运用舞台假定性进行艺术夸张。砌末公文比生活的大,行李又比生活的小,还有些旗把它固定化了,便于演员表演。


京剧舞台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所以表演环境变化是比较自由的。象走“圆场”,在舞台上只转了一圈就表现人走了千里路。 一场“趟马”,是表现马过万重山。走了几步就表现换了环境,真是来去自由,简单明了。《空城计》中的探马三报,第一报街亭失守,第二报司马懿的兵向西城进发,第三报司马懿的大军离西城只有四十里了。这三报一次比一次紧,中间也只留诸葛亮思考判断的功夫。舞台时间的安排,完全服从于突出诸葛亮沉着应变的机智。 


舞台虽小,反映生活是非常广阔深远,并有浪漫主义色彩。京剧不是靠舞台布景制造环境来吸引观众,而是靠表演来吸引观众,靠虚拟的表演艺术创造,创造舞台的一切。


京剧的行当
生 行 简称“生”
生行分为须生(老生)、红生、小生、武生、娃娃生等。为京剧中的重要行当之一。
1、须生(老生):即中年以上的剧中人,口戴胡子(髯口),因性格与身份的不同,可分为安工老生或称唱工老生(如扮演帝王、官僚、文人等),靠把老生(如扮演武将),衰派老生(如扮演穷困潦倒之人等)。
2、红生:为勾红脸的须生,如扮演关羽、赵匡胤等。
3、小生:指演剧中的翎子生(带雉翎的大将,王侯等),纱帽生(官生)、扇子生(书生)、穷生(穷酸文人)等。
4、武生:为戏中的武打角色,穿厚底靴的叫长靠(墩子)武生,穿薄底靴的称短打(撇子)武生。

“旦”,指旭日东升,代表阳,指男性。而旦角演的是女性,女属阴,反其意为“旦”。

青衣还有一个名词叫正旦。这跟前边说的正生,及后边的正净差不多的意思。就是说在一个行当里,是中心的、主要的部分。按照传统来说,青衣在旦行里占着最主要的位置,所以叫正旦,青衣扮演的一般都是端庄、严肃、正派的人物,大多数是贤妻良母,或者旧社会的贞节烈女之类的人物。年龄一般都是由青年到中年,没有老年,老年就变成老旦了。

在旧社会,妇女的行动很不自由,封建礼法要求妇女目不斜视,笑不露齿,甚至袖不露指,走路也不能快走,要稳重安祥,所以过去在舞台上表演妇女一般的正常姿态,不管坐着、站着,或走路都要求一只手横着,捂着胸口和肚子中间的一块,一只手耷拉在身子旁边,而且永远要慢条斯理的,或坐,或走,经常要保持这样一种姿态。所以观众给青衣起了个俗名叫抱肚子旦、这个诨名还是很形象的。另外由于青衣扮演的人物有很多都是属于命运不太好的,有的遭受遗弃,有的生活上很困苦,穿的服装也非常朴素,所以另外还有一个名称叫作苦条子旦角。


旦行的第二大类叫花旦。花旦的情况跟青衣正相反,从服装上来说,都是穿短衣裳,或者是短褂子,短裤子,或者是短袄子,短裙子。即便是穿长衣裳也是绣着色彩鲜艳的花样。从年龄上看,都是扮演青年女性。从表演上来说,是以做工和说白为主。在说白上是以京白为主,当然也有说韵白的,可是说京白的比较多。人物性格一般都比较活泼、开朗,动作也比较敏捷、伶俐。这是从总的方面来说花旦与青衣的区别。


闺门旦一般是扮演大家小姐或比较稳重的小家碧玉为多。闺门旦是可以念韵白的,而且大部分闺门旦都念韵白,像《拾玉镯》里的孙玉姣虽然是个小姑娘,是做工戏,她还是念韵白的。第二类是玩笑旦,顾名思义就是好打,好闹,好说,好笑的一种角色,这样的角色,都出现在喜剧或闹剧里边。她们以开玩笑,风趣,诙谐为表演持点。这样的角色大部分跟丑角搭配,里边偶尔也有小生,但大多数是跟丑角搭配的。玩笑旦比较重做工,重说白,有的戏里基本就没有唱,有的即使有唱,也唱点小曲,或唱曲牌子,而不是唱皮黄。

净 行 简称“净”,亦叫花脸。 
 净角指脸画彩图的花脸角色,看来并不干净,故反其意为‘‘净”。 
 1、以唱为主的铜锤花脸与黑头花脸; 
 2、以工架为主的架子花脸,如大将、和尚、绿林好汉及武花脸与摔打花脸等。 
 铜锤花脸称正净,架子花脸叫副净、武工花脸名武净,武二花脸言红净,在表演风格上均有不同的特色。

末 行 简称“末”
多为中年以上的男性。实际末行专司引戏职能,如打头出场者,反其义而称为“末”的。

丑 行 简称“丑”
剧中丑行勾脸,而勾画“三花脸”,面谱与花脸有很大区别。
丑行又分文丑、武丑。文丑中又分为方巾丑(文人,儒生);武丑,专演跌、打、翻、扑等武技角色。根据动物属相,丑属牛,牛性笨,丑为笨的代名词。但舞台上的武丑亦叫开口跳,而能说能跳,表演出活泼伶俐,善演武功武技的角色,此与牛的丑笨性又完全不同。
此外,还有念苏州白者的苏丑,演官丑,草衣丑的袍带丑,以及扮演市井及农工平民的毡帽丑等,角色不同,丰富多彩。

京剧的乐队
京剧的乐队是统一的、具有独特风格的体系。乐器由打击乐器和管、弦乐器两部分组成。

京剧的乐器
京剧伴奏乐器分打击乐与管弦乐。其中,打击乐是京剧伴奏乐器中的灵魂。京剧的“唱”、“念”、“做”、“打”完全按照规定的节奏进行,“唱”要有板有眼,“念”要抑扬顿挫,“做”则是舞蹈,而舞蹈必须表现出鲜明的韵律,谁来控制、体现节奏?那就是打击乐。

在戏曲舞台上,人物的一切行动,包括最隐秘的思想活动,都是通过舞蹈化的身段动作、音乐化的念白和演唱,并在音乐的伴奏中进行的,由各种打击乐器的音响组成的“锣鼓经”,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有人说,如果“唱”、“念”、“做”、“打”是戏剧的血肉,那么“锣鼓经”就是它的骨骼,一阵锣鼓,既可渲染磅礴的气势,又能烘托演员的表演,并且这种对表演的烘托,是非常细致的,甚至细致到鼓点子打出演员眼珠的转动,眼皮的开阖,手指的颤抖。

打击乐器有板、单皮鼓、大锣、铙、钹等,称为“武场”; 
管弦乐器有京胡、京二胡、月琴、三弦,称为“文场”。


文场:京剧伴奏中的管弦乐队称为文场。一般重唱工的文戏,以管弦乐伴奏为主(虽也少不了打击乐),因此传统习惯称管弦乐为文场。文场包括的乐器,主要有:京胡(胡琴)、京二胡、月琴、弦子(小三弦)、笛、笙、唢呐、海笛子(即小喇叭)及云锣等。由于伴奏的腔调和演奏的曲牌类别的不同,这些乐器在配置上大致分为四组: 

1.以京胡为主的弦乐器,包括京胡、京二胡、月琴、弦子。以伴奏二黄、西皮、四平调、南梆子、高拨子(伴奏高拨子有时使用拔胡,比一般胡琴略大)等腔调为主 皮黄戏中所用的胡琴曲牌,都由这组乐器演奏。
2.以笛子为主的管乐器,包括笛和笙(根据乐队条件,亦可搭配胡琴、弦子等弦乐器),用以伴奏京剧中的昆曲、吹腔及杂腔小调如[银纽丝]、[柳枝腔]等。京剧中所用的细吹曲牌,都用这组乐器演奏。 
3.一对唢呐。在京剧中唢呐用途广泛,能吹奏曲牌,亦能为歌唱伴奏,京剧中的群唱或独唱的大字曲牌、唢呐二黄以及杂调中的[南锣]、[云苏调]等,都用唢呐伴奏,还兼吹马嘶、鸡叫等音响效果。 
4.海笛子和笛子。能吹奏曲牌,也能伴奏歌唱。如《夜奔》、《挑滑车》等属于武戏性质的昆曲剧目,杂调里的[娃娃]等,都用这组乐器伴奏。 

武场:京剧伴奏中的打击乐队称为武场。打击乐器虽然只能奏出一个有固定高低的音,但音响强烈,节奏感鲜明,一般重武打的武戏,以打击乐伴奏为主,因此传统习惯称打击乐为武场。武场的基本乐器包括:鼓板(鼓板实为檀板、单皮鼓两件乐器,因由一人掌握,故合称为鼓板)、大锣、铙钹、小锣四件乐器。鼓板在京剧乐队中是起指挥作用的乐器。这四件乐器,通过鼓板的指挥,大致有三种不同配置方法:
1.以大锣为主,铙钹、小锣为辅,因大锣音响丰满,色彩鲜明,力度强,故多用于剧中大场面活动,或表演节奏明快、情绪强烈的场合。
2.不用大锣,以铙钹为主,小锣为辅,因铙钹音响闷哑,色彩暗淡,故多用于气氛低沉,情调悲抑的剧情。 
3.大锣、铙钹都不用,只以小锣单打,因小锣音响清淡,故多用于较为安详、平静的表演。 


武场除以上四件基本乐器外,还包括其他一些打击乐器,如:大堂鼓、小堂鼓,在伴奏大开打时,或文场演奏曲牌时加用,水钹、大铙,常在伴奏水战场面时加用,有时大铙也可代替大锣使用;小镲锅,与小锣配置,常为戏中走边及一些机警灵便的舞蹈动作伴奏;齐钹、木鱼、梆子、碰钟(撞钟、星子)、小汤汤(很小的场锣)等,在文场演奏曲牌时,选择其中一些乐器做打板用,其中小汤汤是随着曲牌旋律打花点儿用;大筛(即大型的铜锣)常在文场吹奏大唢呐曲牌时,为增加威武雄壮气势而用。


京剧的念白
京 白    京腔京韵  接近口语   花旦、丑角等念京白
韵 白    声调夸张、不易听懂    老生、小生、青衣等念韵白 

京剧的唱腔
主要以 “西皮”和“二簧”两大声腔组成,“西皮”和“二簧”已经成为京剧的代名词,即“皮簧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