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史海钩沉

京剧团人物简介1

发布日期:2015-05-22 14:14:35   点击数:418

石  天


1916年生于山东郓城,中共党员。原名刘笑生。由于东北沦陷,他积极参加抗日救亡的宣传活动,组织学生上街演出《放下你的鞭子》等抗日救国的戏。1937年秋,投身革命。被编入山西新军决死十中队(决死队政委是薄一波),任政治部宣传科副科长。政治部决定要他组织一个剧团,名称叫政治工作队。经常演的戏有《打鬼子去》、《放下你的鞭子》等,唱过《流亡三部曲》、《大刀进行曲》等抗敌歌曲。这时期,他曾写过一个小戏《苏三逃难》,用的是京剧《女起解》的唱腔,演出深受群众欢迎。1939年入延安“鲁艺”,由于他酷爱戏剧,经常参加平剧(京剧)的演出活动,还参加话剧《日出》的演出。1945年,他创作了新编历史剧《红娘子》,《红娘子》在延安演出,引起强烈反响,以后又陆续与王一达、邓泽合作,分别创作出《从开封到洛阳》《北京四十天》等新编历史剧,被称为闯王三部曲。这三部历史剧都在延安先后公演,并引起了文艺界的讨论和社会轰动。后《红娘子》《北京四十天》剧本均由西北新华书局正式出版。继而又改编了传统剧目《三打祝家庄》。1949年冬,随贺龙元帅进军西南,任军管会戏剧电影科科长。1950年任西南军区政治部京剧院研究室副主任、主任,1952年出任该院副院长,相继改编传统剧目《白蛇传》《碧玉簪》等。1955年随团调北京,历任总政京剧团团长、中国京剧院四团团长。1958年与秦志扬、马少波合作创作神话剧《红色卫星闹天宫》,轰动一时,剧本由北京室文堂书局出版。同年率团调宁夏,任宁夏京剧院首任院长,1959年调任宁夏文教厅副厅长兼市文化局局长。“文革”后历任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宁夏文联主席、兼党组书记,宁夏戏剧家协会主席等职。1980年,改编了现代京剧《将军志》,并与张宏勋、姬崇恭合作创作了京剧《清宫恨》等。

李鸣盛

李鸣盛祖籍湖北,1926年生于北京,中共党员。12岁时在马连良先生的鼓励下开始在家学戏,工文武老生,先后师从张连福、李盛荫、刘盛通、陈鸿寿等名师,宗法余派,兼取马派、谭派之长。成年后陆续与吴素秋、尚小云、程砚秋、张君秋、裘盛戎、叶盛兰、高盛麟、杨荣环等众多知名艺术家合作,巡演于大江南北,声誉日隆。青年时代,他因酷爱杨宝森先生的艺术转而私淑杨派,得到杨宝忠、杨宝森先生的亲自指教,经潜心研习,勤学苦练,终成杨派老生中的佼佼者。他嗓音圆润、苍劲,洪亮、清脆、深厚兼而有之,行腔流畅,声情并茂,韵味醇厚。他主演的《失•空•斩》《捉放曹》《文昭关》《三家店》《秦琼发配》《除三害》《宋江题诗》《王佐断臂》《李陵碑》等传统剧目脍炙人口。在学习流派方面,他既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又不照猫画虎、死学硬搬,而是善于博采众长,以弥补自身不足。


1952年,李鸣盛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京剧团, 1956年随中国艺术代表团出访埃及、苏丹、沙特阿拉伯、黎巴嫩、巴基斯坦、印度、缅甸、朝鲜等十多个亚非国家;1958年随中国京剧院四团调往宁夏,历任宁夏京剧团副团长、宁夏文联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宁夏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五届全国政协委员、宁夏人大常委等行政职务和社会职务。在现代戏《林海雪原》《红旗谱》《燕庄号角》《红灯记》《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盘石湾》等剧目中出任主演。1987年4月,中国京剧院青年老生演员于魁智慕名登门求教,李鸣盛向他亲授了《乌盆记》《文昭关》《洪羊洞》等“杨派”拿手戏。

王吟秋


苏州人, 1926年生,中共党员。系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程砚秋的入室弟子。少年时代原向“通天教主”王瑶卿学艺,1945年经王瑶卿介绍拜于程砚秋门下。因出身悲苦,程砚秋待他犹如亲子,使其得以长期在老师身边亲聆教诲,耳提面命,口传心授。由于老师的倾囊相授和自己的刻苦努力,青年时代就很有成就,曾与马连良同台演出; 1951年,随老师赴外地演出期间,在贺龙元帅的帮助下,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京剧院。他嗓音圆润、抑扬自如、富于感染力;行腔委婉缠绵、幽咽曲折,感人肺腑,催人泪下;水袖、身段优美,颇具程派风范;表演细致入微。在程派名剧《荒山泪》《锁麟囊》《碧玉簪》《生死牌》和自己的代表作《平地风波》等剧目中刻画的古代妇女形象栩栩如生,为全国广大程派艺术爱好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还积极参加现代戏演出,后随四团来宁夏,1959年10月,经周恩来总理提议,将王吟秋与琴师钟士章调回北京,与赵荣琛一起组建北京市青年京剧团为更好地继承和发展程派艺术,此后长期致力于程派艺术的推广和发扬。

李丽芳


北京人,1931年生,中共党员。工梅派青衣,十二岁学戏,十六岁正式登台演出。1952年加入军委总政治部京剧团,转业后成立中立中国京剧院四团,她为该团主要演员。曾多次随团出国访问演出,长期向名旦老师苏盛琴习艺。她嗓音洪亮、清脆、行腔中善运用“疙瘩腔”,唱腔富有感染力,有花腔女高音之美誉。念白吐字清晰,讲究韵口,并善于表演,能刻画各种不同人物。常演剧目有《贵妃醉酒》《霸王别姬》《女起解.三堂会审》《穆桂英》《凤还巢》《秋江》《吕布与貂蝉》《佘赛花》《花木兰》《奇双会》等传统戏。1958年,随四团来到宁夏,除常演传统剧目外,并在现代戏《白毛女》《林海雪原》《六盘山》中分别主演喜儿、白茹、桂花。1964年北京北京全国现代戏调演,她当时在北京养病,当接到让她在《杜鹃山》中扮演党代表贺湘(后改为柯湘),这一主要角色后,仅用了三天时间便全部学会,并出色完成了贺湘这一人物,受到全国京剧现代戏会演时好评。回银后,长春制片厂准备把《杜鹃山》拍成电影,由于她在《杜鹃山》一剧中的出色表演,1965年,江青亲自点名将她调往上海京剧院,在现代戏《海港》中饰演女主角方海珍,享誉全国。后一直为上海京剧院主要演员。

郭元汾
北京市人,原名长明, 1923年出生于梨园世家,父亲是前辈名丑郭春山,享有极高威望,行内人称“郭师爷”、“活着的戏包袱”。郭元汾未满七岁即入富连成社习艺,师从叶福海、沈春奎、宋富亭、孙盛文等,亦得益于在社任教的父亲之教诲,工铜锤、架子花脸。他音色洪亮宽厚,唱腔刚劲甜润兼而有之,行腔气势磅礴,表演粗犷,功架大方,给人以神完气足、韵味无穷之感,是京剧铜锤花脸中不可多得的人才。郭元汾在富连成“元”字科中出类拔萃,人称“十大元”之一,一出科即有了一定的社会地位。


1938年满科后,搭马连良“扶风社”赴上海、苏州、杭州等地演出,又先后与谭富英、尚小云、杨宝森、奚啸伯、唐韵笙、徐东明、李世芳、高盛麟、李多奎、张君秋等名家合作演出。擅演剧目有《大•探•二》《姚期》《连环套》《除三害》《白良关》《牧虎关》《刺王僚》《捉放曹》《霸王别姬》《锁五龙》《法门寺》《御果园》《打龙袍》等。他自幼酷爱金(少山)派艺术,遂私叔金派,曾得到金少山提携为其配演《白良关》之尉迟宝林、《刺王僚》之专诸,曾享有“小金少山”之美誉。1951年与高盛麟、徐东明于武汉组班,由叶剑英率团赴广州义演月余。1952年参加总政京剧团,1954年随中国人民解放军艺术团出访捷克斯洛伐克、波兰、苏联、罗马尼亚等东欧四国,荣获捷克斯洛伐克“伏契克”奖章。1955年随团转业划归中国京剧院四团。1958年随团来宁夏。到宁夏后,郭元汾常演传统剧目有《除三害》《捉放曹》《空城计》《大•探•二》《白良关》《将相和》《牧虎关》《金水桥》等,并在现代戏《林海雪原》中饰演刘勋苍,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不仅在舞台上成功地塑造了诸多艺术形象,对京剧脸谱艺术也造诣颇深,他酷爱京剧脸谱艺术并有独特创造,即使在病中也没有停止京剧脸谱的绘制和整理工作,1963年,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一册由他绘制的脸谱图册,在全国戏剧界影响很大。

班世超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中共党员。 1921年生于北京,六岁入“富连成”“世字辈”科班学戏,进入“富连成”后,随李连珍、肖连芳、苏雨清先生学青衣,头一出戏说的是《贺后骂殿》,接着又学了《鸿鸾禧》《朱砂痣》《六月雪》,打下了一些文戏基础。不久他被分到徐天元老师名下学武旦。徐老师是有名的武旦演员,教学生极其认真,十分严格,他给班世超说的开蒙戏是《张四姐下凡》(又名《摇钱树》),接着说了《白水滩》里的徐佩珠和连唱带打的《战青风》,教会了他《盗库银》《盗仙草》《泗州城》《海瑞朝天》《朝金顶》《女三战》(戏中雷秀英一战林冲、二战关胜、三战花荣,最后还要扎大靠从高台上翻下来)《芦林坡》(关胜与扈三娘的故事)等戏。班世超十三岁时徐老师不幸辞世,富连成请来当红武旦阎岚秋(艺名“九阵风”)为他授课,相继学了《小放牛》《扈家庄》《剌巴杰》中的九奶奶和大靠戏《夺太仓》《取金陵》《梁红玉》等。


十八岁出科后先后随李少春、梅兰芳等合作演出,渐而驰名于京、津、沪一带。当时出版的《平剧二百年》一书中对他曾作了如下记述:“班为富连成学生,深知用功,本年在长安戏院参加武生大会演《泗州城》,在三张桌上拿顶,练约二十分钟之久,武功之佳,压倒一切,当日之武生大会,誉为第一。”他功底深厚,开打火爆,出手准确;翻扑、漂、冲、亮相脆、美,饰演的古代妇女形象,不论是全身披挂的大将,还是身着短衫的豪杰,都能栩栩如生。他的表演除了突出武旦的脆、狠、准外,还不失古代妇女之妩媚。他在《水漫金山寺》中扮演的白蛇和全本《杀四门》中扮演的刘金定,都曾在上海轰动一时。


他能娴熟使用各种刀、枪、鞭、棍等,运用自如,尤以顶功称武旦行中之魁首,1939年出科时在北京已小有名气,出科不久便更加走红,与宋德珠、阎世善、李金鸿并称“四大武旦”。 他为梅兰芳先生配演过青蛇,与盖叫天合演的《武松打店》更是珠联璧合,精彩绝伦。此外,在《取金陵》中,盖叫天、高盛麟、叶盛章等著名演员甘愿一起为他当配角。
1952年,参加总政京剧团, 1954年,他随中国人民解放军艺术团出访苏联、罗马尼亚、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家,荣获波兰“金十字”勋章,捷克“反坦克英雄”勋章、“伏契克”奖章,罗马尼亚“星”勋章等,为祖国赢得了荣誉。1955年随中国艺术团出访越南,受到胡志明主席的亲切接见。


1958年到宁夏后,他在神话剧《红色卫星闹天宫》中大胆创新,在打出手时增加音乐伴奏,结束了武旦打出手只用打击乐的时代,并在戏中新添了绞柱踢枪的技巧。他同时担任《火烧余洪》的导演和主演刘金定,再度创新,为刘金定安排了大段唱腔,设计了八个不同的下场。在东北、天津等地巡回演出时,广受好评,每到一地都有青年演员向他求教。他根据传统老戏《百草山》整理改编的后排演的《锯大缸》,在前面增加了“雷公劈缸”一场,使后来的“王大娘补缸”有了依据,并且重新结构了整出戏的武打和出手,创造了双枪倒扎虎接摔叉亮相的技巧。他还把“旱水”技巧运用到《武松打店》这出戏中,在墙头(桌子)上“拿旱水”,表现孙二娘扒在墙上窥探武松屋里的动静,合理巧妙,完全符合戏中的规定情景。


由于他在京剧界享有盛誉,几十年间,不少同行纷纷向他求教。除了言慧珠、童芷苓,李玉茹、关肃霜、张美娟、赵晓岚等,也都受到过他的教益。

王和霖
北京人,中共党员。1920年出生于北京,曾用名瑞霖。十一岁入北平中华戏曲专科学校学习,工老生。进校后,王和霖立志苦学,他天资聪慧,刻苦勤奋,在校7年,学戏120余出,成为学生中的佼佼者。他向曹泌泉先生学了《天官赐福》《富贵长春》《财源福辏》《卸甲封王》《昭君出塞》等十几出昆曲剧目;向谭派老生陈少武先生学了《百寿图》《渭水河》《长坂坡》《马鞍山》等十余出老生戏;向鲍吉祥(擅长余派)先生学了《举鼎观画》《买马》《盗宗卷》;向丁永利先生学了《汉津口》;向王荣山(宗谭派,擅长靠把戏)先生学了《贺后骂殿》《长亭》《南阳关》《定军山》《阳平关》《战太平》《打渔杀家》《打棍出箱》《借赵云》《失街亭》等近三十出戏;向张连福(宗余派,身段尤好)先生学的戏最多,超过了40出,主要有《太白醉写》《朱砂志》《大登殿》《文昭关》《三娘教子》《辕门斩子》《洪羊洞》《汾河湾》《桑园会》《打严嵩》《龙凤呈祥》等;还向“通天教主”王瑶卿先生学了8本《雁门关》及《芦花河》《缇焚救父》。此外,学校还特邀杨宝忠先生为他和关德成说《击鼓骂曹》一剧;还派人带他到高庆奎先生家学《哭秦庭》,后来又向高先生学了《胭粉记》《七擒孟获》《生死板》《赠梯袍》《除三害》《庆顶珠》等。学校还请来马连良的老师蔡荣贵先生给学生排整本大套的戏,王和霖向蔡先生学的戏有《群英会》《借东风》《华容道》《化外夺缘》《假金牌》《梅玉配》《汉阳院》《火牛阵》《十道本》《许由射鹿》《三顾茅庐》《安居平五路》《四进士》《清风亭》《苏武牧羊》等十几出;另向李洪春先生学了《徐策跑城》《追韩信》等戏。


毕业后,陆续与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筱翠花(于连泉)、侯喜瑞、肖长华、裘盛戎、言慧珠、叶盛兰等合作演出。


他先后学过余派、谭派和高派,1934年经焦菊隐校长举荐,将他推荐给马连良先生,拜马先生为师,是马派艺术的优秀继承者之一。自从拜马连良为师,为使马派艺术师承纯正,凡学演马派戏,他都要经过马先生亲自加工,甚至连剧中的一句唱词或一句小腔,都严格遵循。他第一次以马派弟子的名义演出是在北京吉祥剧院演《群英会》和《借东风》,扮演前鲁肃后孔明,他在《借东风》里唱的“二黄导板,转回龙,原板”几乎一句一个好,从此观众称他为“小马连良”。


1949年北京和平解放,王和霖应邀到怀仁堂为党和国家领导人演出,当贺龙元帅得知他们的情况后,委托戏改局的王颉竹同志邀请王和霖夫妇到西安参加了西北军区政治部平剧团,参加了庆祝开国大典的排练和演出,不久随剧团调往重庆,夫妇俩成为西南军区政治部京剧院的主要演员。


1958年9月, 随团调往宁夏,他一度担任学员队队长兼教员,为学生教授了《黄金台》《举鼎观画》《二进宫》等戏。1962年分团后,他任二团艺术指导、艺委会副主任等职,主抓团里的文戏建设,在挖掘、整理传统剧目的工作中起到了主要作用,并对现代戏进行了多种尝试。1963年以后,他先后参与了《箭杆河边》《南海长城》《芦荡火种》《红灯记》等现代戏的导演工作。


王和霖还与师弟王金璐二人合写了一篇纪念文章《浅谈马派》,发表在《北京日报》上。其间他还应邀到中国戏剧学院为学生讲课。


1984年5月,王和霖与宁夏电视台的同志一起来到北京,进行电视专题片《马派传人——王和霖》。于当年10月5日在宁夏电影公司礼堂举行了拜师仪式。王和霖收的弟子有宁夏京剧团的李业德、张正明和北京军区战友京剧团的朱宝光。

李蓉芳
北京人,中共党员。1928年出身于梨园世家,原名强艳蓉。其父亲强云樵是京、津一带颇有名气的京剧老生演员,母亲李菊云原是河北梆子青衣演员。父亲病逝后,母亲带着六岁的蓉芳到大连福兴戏院,改唱京剧。蓉芳跟母亲和姥姥一起住在戏院后台角落的一间小屋子里,天天站在侧幕条边看戏。她喜欢看戏,但不喜欢演戏,她渴望进学校,和同龄的孩子们一样背着书包坐在明亮的教室里读书。


戏班经常演出《红莲寺》《宏碧缘》《天河配》《蟠桃会》等连台本戏,内行见了也都说她是个学戏的好苗子。七岁时母亲四处托人请来刘生祥先生给她练基本功,两年后打下了扎实的功底,母亲又让她拜在名旦教师闻子芳名下学青衣、花旦。拜师后,李蓉芳先后向他学了《廉锦配》《红线盗盒》《霸王别姬》《四郎探母》《奇双会》《生死恨》《玉堂春》《宝莲灯》《桑园会》《法门寺》《汾河湾》《武家坡》《大登殿》《大保国》《二进宫》《英杰烈》《白蛇传》《天河配》《孔雀东南飞》《打渔杀家》《贺后骂殿》《龙凤呈祥》《游龙戏凤》《三娘教子》等几十出戏。她十二岁登台,后随母亲辗转到青岛搭班演戏,在表演方法上吸收了不少“外江派”的养分。


后梅兰芳得意弟子李世芳先生收下蓉芳,答应对她进行指教。十六岁时,蓉芳在艺术上渐趋成熟,她嗓音洪亮,扮相俊美,唱腔和表演娴熟自如。1946年,十八岁的蓉芳到天津搭班,与蔡宝华、李荣安、管绍华、胡少安等同台合作,在天华景、天宝、美琪等几大戏院连续演了两年多戏。后又向何佩华老师学了一些荀派戏如《红娘》《红楼二尤》《元宵谜》《鸳鸯冢》《荀灌娘》等,边学边演,很受欢迎,她的名气也越叫越响。相继搭过金少山、奚啸伯、李盛藻、王和霖等人的班社。这一时期主要参演了《武家坡》《汾河湾》《大登殿》《桑园会》《珠帘寨》《大保国》《二进宫》《打渔杀家》等剧目。


北京解放后,她和高玉倩、张玉英、周素英等同行参加了在怀仁堂的首次演出,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贺龙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她参加了开国大典庆祝演出。1949年参加西北军区政治部平剧院,后调往重庆,改编为西南军区政治部京剧院,成为该院主要演员。她曾随西南京剧院三次进藏慰问筑路部队。


1958年到宁夏后,先后饰演了现代戏《林海雪原》中的蝴蝶迷,《智擒惯匪座山雕》中的一枝花,《夺印》中的烂菜花等反面角色,悉心钻研、揣摩,创造性地塑造出全新的旦角形象。1960年代中期,宁夏京剧二团排演现代戏《芦荡火种》,她对自己扮演的阿庆嫂这个角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激发出强烈的创造欲望,将筱派花旦的泼辣、刀马旦的潇洒,荀派花旦的灵巧,梅派青衣的深沉和尚派青衣的刚劲熔于一炉,将人物塑造得有声有色,连演近六十场,场场满座,直到后来该剧改为《沙家浜》,成为该团上演场次最多、上座率最高的戏。1979年,她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


李蓉芳一生先后主演过《红线盗盒》《廉锦枫》《霸王别姬》等梅派名剧,《青霜剑》《鸳鸯壕》等程派名剧,《红娘》《元宵迷》《红楼二尤》等荀派名剧,在东北等地很有影响。她在京剧旦行中堪称文武双全:演青衣端庄大方,演花旦洒脱灵活,演刀马旦刚劲雄健,是一位极为优秀的旦角演员。

俞   鉴


著名京剧女武生,浙江新昌人,原名俞少楼,中共党员。1928年生于一京剧演员之家,其父俞见荣工武旦,艺名“一杆旗”,在江南一带很有名气。她七岁开始随江南著名文武老生王其昌学戏,工短打武生。1947年出师后在江浙一带搭班演出,颇有师父风范,被观众誉为“小王其昌”。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七兵团京剧团,后随团调北京,在军委总政治部京剧团和中国京剧院四团期间,曾赴苏联、东欧及越南等国家访问演出。她功底深厚,扮相俊秀、威武,在传统戏《乾元山》中成功地塑造了哪吒这一艺术形象,并将锤、圈、枪等技巧有机地与人物性格、情绪紧密结合,收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她的背抢直场“串翻身”堪称一绝,该剧经她长期的改革创新,已成为她的代表作。1958年随四团到宁夏,来宁后常演剧目有《陆文龙》《乾元山》《金钱豹》《劈山救母》《八罗汉斗悟空》《岳家庄》《闹天宫》等,因她在剧目中饰演孙悟空而又被广大观众誉为“女猴王”。曾多次代表宁夏,以她为主演出访阿拉伯、西非等国。曾一度担任业务副团长,出席过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由中央电视台摄制的《一个女武生的足迹》向全国播放。她是中国京剧界女武生的杰出代表。宁夏回族女作家马青为其撰写的传记文学《绝艺芳华——女武生俞鉴》由宁夏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

蔡宝华
祖籍山东临清县,1925年生于天津,学名家童。后进入天津“稽古社”科班,时年12岁,入科后工武生兼红生。系著名前辈武生尚和玉先生(尚派)之弟子。他扮相英俊,两眼炯炯有神,嗓音清脆洪亮,功架漂亮大方,既能演武功繁重的短打戏,又能胜任长靠戏,功底扎实,身手不凡,十几岁便在天津崭露头角,是科班的主要武生之一,被誉为稽古社“三华“之首。擅演剧目有《恶虎村》《赵家楼》《卖弓记》《独木关》《挑滑车》《战洪州》等。


1939年6月30日出版的《十日戏剧》杂志,对当时年仅十四岁的蔡宝华曾作了如下评论:“蔡宝华口齿清快,面目英俊,二目有神,能戏如《三义绝交》《赵家楼》《卖弓记》等。”一些熟悉他的老观众也曾谈起他在“稽古社”时就已蜚声剧坛,30年代末,他便与张春华、贺永华共享稽古社“三华”之誉。


1942年,蔡宝华十七岁,坐科期满,开始步入社会,搭班演出。出科后的蔡宝华艺术更臻成熟,声誉日隆。他陆续与李世芳、李少春、袁世海、周啸天、田菊林、毛世来、刘汉臣等名家合作演出,是班中的主要武生。所演剧目有《战滁州》《连环套》《英雄义》《艳阳楼》《铁笼山》《霸王庄》《战马超》《恶虎村》《赵家楼》《花蝴蝶》等,此间还与云燕铭合演过《霸王别姬》,他饰项羽。1943~1945年,蔡宝华除在天津中国大戏院、上光明戏院、大舞台等剧院演出之外,还曾随袁世海、李世芳、周啸天等先后到济南、烟台等地演出,为这些地区的老京剧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49年1月16日天津解放,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七兵团政治部京剧团。参军后他在当时的上海《戏曲报》上载文表达自己参军后的感受时这样写道:“我是旧艺人出身,自从参加了革命,在京剧团工作后,上级屡次号召我们提高技术。起初我找不到方向,不知怎样才算提高。经过讨论,我明白了要通过艺术使剧中人得到观众的同情或憎恶,使观众在不知觉中接受戏的教育,因此不但是主角,配角以及一些不太重要的角色,都要做到与剧情结合,要继承和发扬旧剧中艺术成就很高的东西。”(《戏曲报》1950年2卷9期)。


到宁夏后,蔡宝华一直担任团里的主要演员兼导演,1962~1963年,他先后在《走麦城》《古城会》《九江口》《连环套》《战宛城》等传统戏中担任主演,他扮演的关羽形象威武肃穆,有大将风度。静时双目微眯,念白刚劲深沉,动则气势逼人,令人敬畏。他在《走麦城》中关羽申斥鲁肃代吴侯为子求亲的一段西皮二六唱腔,嗓音洪亮,吐字铿锵,不同凡响;他扮演的黄天霸、张绣等武生角色,以英俊威武的扮相,干净脆美的身段,脆亮的嗓音和清晰的吐字,给人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尤其是他在《九江口》中扮演的老元帅张定边,将一个赤胆忠心、老谋深算的武将塑造得惟妙惟肖,前与华云龙激烈舌辩,步步紧逼,层层推进,扣人心弦;后对陈友谅苦苦劝谏,字字唱念满含深情,感人肺腑。他那风驰电掣般的圆场和稳、疾、狠、脆的武功,令人从内心折服、倾倒,久久难以忘怀,不仅是台下的观众,就连团里的演职员们看了他演的这出戏后都连呼:“过瘾!过瘾!”他不仅自己担任主演,还经常为青年演员演配角,以提携晚生。如他在《挑滑车》中饰岳飞,在《破洪州》中演杨延昭,在《一箭仇》中扮卢俊义,即使是配角,他演来同样严肃认真,一丝不苟。


蔡宝华虽以武生著称,但他的老生戏也很有基础,早在1937年6月,他就曾在与张秀华、贺永华合演的《二进宫》中饰杨波;在与张秀华、郭宏华合演的《武昭关》中饰伍员。正因他文武不挡、能戏较多,对于他在武生戏中的唱念及以后从事的导演工作,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宁夏京剧院分团后,他担任了二团艺术委员会主任和导演工作,为剧团的业务建设付出了很多心血,做出了很大贡献。1963年前后,剧团上演了大批剧目,剧目之丰前所未有。1962年6月在石嘴山演出时,一个月里竟不重样地演出了36台戏,其中不少都是他教授和执排的。


蔡宝华在导演方面有很深的造诣,1960年,他执导了现代戏《红旗谱》,并在其中饰演贾湘农一角,他运用京剧文武老生的程式,将这位农民暴动的领导者、党的地下工作者的形象刻画得很成功,为戏增色不少。与此同期,他还与王吟秋合作导演了《爱甩辫子的姑娘》,自编自导了近代历史剧《义和团》及《秦晋之间》《陆文龙》等传统戏。1963年下半年,他又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现代戏《夺印》的执排、导演工作中,并在剧中饰演党支部书记何文进一角;继而又导演了现代戏《箭杆河边》和由他自己创作的《夜袭新丰》(又名《火烧鬼子》)。1964年在宁夏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中,《夜袭新丰》深受好评,很快被其他兄弟剧种移植上演。


1972年,宁夏举行现代戏调演,团里决定把蔡宝华的《夜袭新丰》二度创作为大型剧目,很快成立了编导组,由蔡宝华拟故事、写提纲并担任导演,重新定名为《敌后尖刀》。


此后他又陆续在1973、1974两年中接受了《边塞晨曦》和《追报表》两出现代戏的导演任务,但都因病痛困扰,不得不路途停下工作进行治疗。蔡宝华没有上过几天学,他的文化知识主要是在部队自学的。但他却能够独立创作出《义和团》《夜袭新丰》等剧目,正是他长期刻苦努力学习的结果。他常向青年同志介绍自己这方面的经验和体会,让他们很好地学习、研究古典戏曲和传统剧目的结构、语言,以提高编剧水平。在他心中,写好戏、排好戏、演好戏比一切都重要。